陈照瑜委员:
《关于进一步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提案》(20251140号)由我单位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提升宜居宜业品质。一是加大省级财政投入。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超6亿元,支持全省超100个传统村落改善人居环境,并连续5年将此项工作列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予以推进。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2022年以来,指导连城、永泰、屏南、晋江、永定、蕉城6个县(市、区)成功列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争取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资金2.4亿元。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审批建设管理七条措施的通知》,保障传统村落原住居民建房需求;印发《2025年福建省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将30个传统村落改善提升项目纳入2025年乡村建设品质提升重点任务。
(二)盘活资源要素。一是创新流转模式。搭建福建传统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线309个村落801栋传统建筑供社会认租认养,突破产权制约,促进市场与保护融合。二是探索活化机制。支持村集体、返乡人员、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例如屏南县推行“老屋认租”模式,由村委会统一流转旧民居并按标准租赁给“新村民”,活化为新业态;长汀县丁黄村与文旅公司合作改造169处闲置老宅,打造文旅综合体。三是深化金融合作。与农发行福建省分行联合建立重点项目库,全省入库项目22个,累计已投放贷款12.86亿元;屏南县农信社推出“古屋贷”经营权托管贷款业务,累计发放“古屋民宿贷”58户1300万元,支持老旧房屋修缮利用。四是完善社会参与政策。出台《福建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三)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发挥连片效应,6个县区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县,12个县区入选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重点县,带动产业连片发展成效显著,如:屏南县形成五大文旅片区,打造特色IP,发展民宿、研学、黄酒体验等产业,2025年接待游客552.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87亿元。全省15项传统村落经验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并获得住建部主要领导肯定。二是推动融合发展。支持各地依托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发展文创、研学、康养等融合项目,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及示范点,培育农文旅新业态。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每年安排超5.5亿元项目资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省培育出150个传统村落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
(四)传承历史文脉。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展示。对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各补助100万元,支持其依据特色文化主题实施文物展示利用。二是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南龙潭村成立28个非遗工作室,开展提线木偶、四平戏展演,形成“非遗体验+古厝观光”模式;永定土楼将客家山歌、营造技艺融入旅游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万人次;永泰县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为“虎尊拳”表演中心、非遗展示空间、民宿体验馆等,带动全县游客数量年均增长10%;连城县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走古事”、“游大龙”等非遗焕发新生,共同缔造的“壁洲模式”在全县22个传统村落推广。
(五)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专家机制。组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吸纳96名国内知名专家提供指导,并推动地市强化专家指导服务。二是培育专业工匠。印发《福建省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建筑修缮工匠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累计认定省级传承人22人、市级工匠208人,摸底全省传统建筑工匠500人,多渠道培训工匠6.29万名。三是深化院校合作。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知名院校,参与地方保护项目。四是推进闽台合作。累计引入170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629名台湾专才以陪护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近600个村庄、93%以上县(市、区)。
(六)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健全法规保障。2017年省人大通过《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法规范围。2021年省人大颁布《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首创性将传统风貌建筑纳入法律保护体系。二是出台政策文件。201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2020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九条措施”,2022年省住建厅牵头印发保护传承“七条措施”,持续强化制度建设。三是压实三级责任。省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区市、县均明确主管部门,长汀、建瓯、泰宁、福清、闽侯等部分市县成立专门保护机构。四是强化考核落实。坚持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每年将其活化利用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和实绩考核重点内容,明确目标责任,推动落地见效。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品质提升再深化。持续优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机制,在保护历史风貌前提下推动村民住房条件提升,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生活需求适配。二是资源盘活再增效。深化传统建筑流转利用模式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巩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保护格局。三是产业培育再升级。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示范项目带动效应,促进传统村落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四是文化传承再创新。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展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路径,增强村落文化生命力。五是人才支撑再强化。持续优化传统建筑工匠培养体系,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稳定人才支撑。六是制度保障再完善。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政策落实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考核督导,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工作闭环。
领导署名:蒋金明
联 系 人:涂远承
联系电话:0591-87548423
十大网赌平台推荐
2025年7月6日